卜筮不相袭,郑玄注:袭,因也。
虽然南宋士人提及朱熹、张栻、吕祖谦时,多以朱张或朱张吕来并称,但是其中也不乏张朱张朱吕的提法。(24)[宋]辛弃疾:《东莱先生祭文》,《东莱吕太史文集》附录卷第二,《吕祖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63页。
荷敬夫爱予甚笃,相与讲明其所未闻,日有问学之益,至幸至幸。张栻亦将朱熹当成思想上的良友,在谈及朱熹时充满赞赏:元晦卓然特立,真金石之发也。这种表述实际已经暗示了时人对朱张二人学说的看法,进而我们也就可以窥探出二人当时在学术上的地位。匪盲匪瞆,宁不率从?(48)在他们看来,千年以来圣贤之道不传,到宋代才大明于世,而朱子是集大成者。这时,朱熹和张栻已经分属于不同的两个等次,因此从文献上看,人们提及朱熹、张栻的时候,大多是称朱张,而鲜有人称张朱。
(12)[宋]朱熹:《二诗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朱文公文集》卷五,《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3)在他看来,三人均为一世学者宗师,并无高下之别。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相对而言,立足于拟人化的本根之道论的政治思考和政治论说,才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知晓这样的知识和道理,能够使政治行为的主体更为清醒地把握和认识社会政治生活实情,并有助于政治行为的主体作出契合政治生活之实际的政治判断和政治决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相反,它告诉圣人或侯王的是万物和人的社会政治生活演变常态的事实联系和趋势。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不管怎么说,当适合于无为而治理想之实现的无数小国在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时候,圣王就会引领人们进入一种封闭而又幸福的生活,而这也就是无为而治理想的实现。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另外,对道与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拟人化理论解释较为典型的是《老子》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也不要辩解说,愚也是一种圣人的境界,因为圣人也说过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关于这一层面的道之论说极为丰富,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
王中江:《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韩非子·用人》)在某种意义上,从这一著名论断可以看作对弃礼、法不用的无为而治之理念的根本反驳,而其质疑和否定恰好就聚焦于圣王之影响力范围的大小上。(第七十七章)这就是这种政治思考和政治评论的典型例证。
二、《老子》规范性政治思考的理路及其内在统一性 《老子》中存在三种不同意义的道:作为规律的道、本根之道、具体的道理之道。立足于规范性的具体道理之论的政治思考和政治评论相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但其审视实际政治的规范性特征依然相当明显。
柔弱的方面,是道发挥作用的方面。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换句话说,我们从其激进政治批判所推想的理想政治生活图景与小国寡民之间本质上的一致性甚或同一性,也不再需要进一步解说了。以及渲染道之无色、无声、无形的第十四章,均为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之所以说它是宇宙本体论意义上的道,是因为《老子》中的宇宙论有其本体论的成分,但其本体论的思考又未摆脱宇宙论的形式,也尚未获得自己独立的理论形态。有些论述表达了对正当性的关切,有些论述则只是呈现了价值中立的某种道理。而一旦我们把原文中省略的反的主语理解为万物,则我们对这一道论命题的理解就变得豁然开朗。
这种政治哲学的思想框架和路径是:道与万物及其相互关系和圣人或侯王、百姓或民之间相互关系的同构性,同时前者是后者应该加以效法的典范,后者也应该以前者为其正当性的基础②。因而,有必要从该角度出发进行一番追问和思考,以便再次证明无为而治的理念与小国寡民的构想之间本质上的一致性。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②这一层面的内容学界多有讨论,特别参见王博、王中江对于《老子》中自然概念之含义的分析,以及对这种同构性的思想框架和思想路径的论述。
这句话在帛书甲、乙本中的表述完全相同,这就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而《老子》中圣人侯王我吾为道者等语词之所以相互混用,恐怕就是为了使这一话题脱敏所采取的明智策略吧。
那么,《老子》中对实际政治的激进批判究竟会引领我们走向何处。复与反是同义词,这一点学者们的理解是一致的,而在第十六章的相关语句中,复的主语明显就是万物。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也许更为合理的解释,不是把《老子》第八十章所勾画的小国寡民之图景当成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而是将其看作试图一劳永逸地克服社会政治生活之异化的激进政治变革方案。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则完全可以作出正反相对的规范性诠释的著名例证。
以上摘引章节中的常即我们说的规律意义上的道,其中的明是明智或理性的意思,而两者之间的联系也非常清楚,这就是知常使人明智。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也可以这样理解,万物中的弱小者和弱小的一面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乃是道的运动。所以,对《老子》的政治哲学进行解读,乃是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论题,而不是业已完成的过程。
《老子》中关于道最广为人知的论述,就是通行本第四十章的前半部分,可以从这一部分的文本解读和思想诠释入手,进行《老子》道论的重释。道虽无名、无形、无声、无臭,但道却在万物的流变回返中呈现自身。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具体说来,就是有些论述具有规范性的意义,有些论述则不具有规范性的意义。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但是,从这一角度来思考政治,几乎是希腊古典政治哲学的常识之一。
然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老子》中还存在与宇宙本体论的思考方式相对应的另一种思考方式,这就是对道与万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拟人化反观、领悟和解释。诚然,我们在《老子》中并不能找到对这个问题明确的讨论和回答,而其原因也不难想象,在一个封建制的政治社会之中,明确讨论这一问题的政治敏感性是不言自明的。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第二十章)。不过,综观《老子》中这一层面的道理之论,分析其具体论述不难发现,它具有两个并不相同的方面或思想维度。
顶: 86踩: 1
评论专区